如何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?

2016年1月2日 | By News | Filed in: News.

Source: http://daily.zhihu.com/story/7688729

曾加,愿理性亦能温暖而诗意。

我希望能从一个 别出心裁 的角度回答来这个问题。

在这个世界上,大部分人其实对事情的“真相”并不在意,他们所认可的,是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谓的“真相”:

  1. 和自身经历比较,符合自己原有价值观的;
  2. 使自己能产生“优越感”或“能安慰自己”的;
  3. 能打击到自己的”敌人“的。

以上的三点,我称其为禁锢 “独立思考” 的 “陷阱”,只有摆脱了这样的“陷阱”,我们才能真正地开始“独立思考”。

我来举几个例子吧。

【1】

前段时间,知乎有个问题非常火:高度自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 – 学习

在这个提问下,共有 500 多个回答,其中有好几个千赞回答,最高票的回答(现已被删除)甚至达到了 2.8 万赞同(2015.5.30)。

现在我问你,

  1. 这些回答是否真实?
  2. 这些回答对你是否适用?

事实是,绝大多数“观众”在看到那个问题下的各种回答的时候,只顾着自己看得爽了,完全没有进行上面的思考。他们看到回答后,评论通常是:

  1. “哇,这个人的经历好牛逼啊!膜拜!“
  2. “哎,这个人是厉害,但好像很辛苦的样子,坚持下来太难了!”
  3. “我觉得他这么自律做毫无意义,人活得那么累有什么意思!”
  4. “我觉得他的回答在装逼诶,这也叫‘高度自律’?我也行呀!”

这些反应什么特点呢?

嗯,这些反应是 “和自身经历比较,符合自己原有价值观的”

怎么理解呢?

第一条评论:认为回答者比自己“牛逼”,是将回答者和自己比较,觉得胜过自己。

第二条评论:认为回答者比自己“牛逼”,但他们的牛逼的道路太艰难,自己做不到;

第三条评论:认为回答者的经历和自己的价值观不符,情感上否认之;

第四条评论:认为回答者的经历不足为道,自己能做得更好;

这四个评论,当然都有各自的道理。只是,这些评价对“独立思考”的帮助并不大。因为它们都没有跳出“与自己经历比较”的禁锢。

而我提的两个问题:

  • 这些回答是否真实? —— “质疑”,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;
  • 这些回答对你是否适用?—— “适用性分析”,是独立思考的一种深层加工;

当我们尽力摆脱自身经历的束缚,【站在旁观者角度】,开始进行对事件本身的 “质疑” , 并【分析其对于不同人、不同情景的 “适用性”】 时,“独立思考”的大门就被渐渐打开了。

【2】

依然是那个非常火的问题。现在我问你:

  • 高票答案具有什么特征?

仔细观察后,不难发现,这些回答,绝大多数都提到了“高度自律” 的 “负面性”。

“孤独”、“辛苦”、“牺牲乐趣”……这些字眼出现了很多次。

那么,有完全正面的答案吗?有的。可它们大部分被压在后面。

由此可见,人们对于高度自律的“负面性”是喜闻乐见的。

为什么呢?

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“高度自律”,而高度自律产生的正面效果却令人们羡慕。

孤独、辛苦、牺牲乐趣……这些字眼,使得“部分”不能做到高度自律的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心态,有了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:

“高度自律以后,朋友都没了,也不太好嘛!”

“高度自律太辛苦了,可人生应该轻松一点嘛!”

“高度自律太无趣了,不适合我这种有趣的人。”

……

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个“陷阱”:使自己能产生“优越感”或“能安慰自己”。

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思考方向有这样的趋势时,应当警惕起来,“能让自己感觉良好” 是 禁锢 独立思考的最大“杀手” 之一。

【3】

在各大网络论坛上,各种纷争从未停歇。

中医、女权、民主、LGBT……每当这些话题出现的时候,都会有一场血雨腥风。

但我们也发现,在这些争论中,常常会产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:

比如,某个人编了一个关于黑中医的段子,然后一大波所谓 “中医黑” 不顾段子的真实性疯狂转发,并对中医大肆嘲讽。但只要冷静下来,几乎人人都会发现这个段子非常弱智。

这就是所谓的第三个“陷阱”:能打击到自己的“敌人”。

当我们发现一件事物能打击到“敌人”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,犯下非常低级的错误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

私以为,当我们开始注意到禁锢独立思考的这三大“陷阱”时,我们的独立思考的“意识” 就开始觉醒了。接下来要做的,是提高独立思考的 “水平”。

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我有两个建议,希望能有用。

第一,要有选择地多读书

“多读书”

最好的学习资料永远是,因为相对而言,书是一种“沉淀”,一旦出版,基本不会修改,所以作者落笔会更谨慎,会反复修改,书中的内容也更有系统性。

更加谨慎地去看 QQ 空间、微信朋友圈、各种论坛(包括知乎)的文字,因为这里面的文字很多是“一拍脑袋想出来的”,其中很多并没有什么逻辑,对培养独立思考没有太大帮助。

那么,如何判断书中结论的可靠性呢?通常来说,不要马上判断,今后见到类似的内容时,自然就有一个判断了。

“有选择地”

少看成功学,少看心灵鸡汤,这些书最擅长做的事情,就是忽悠你,禁锢你的思维,让你掉进它挖好的“陷阱”中。

要读有逻辑的、成系统的书,偏理工的书更好。如果能读 逻辑学数学 相关的书籍,自然是最好不过了。因为这些书的门槛高,忽悠起来更难,忽悠也并不能产生效益。

第二,在判断一条信息的真伪前,请务必关注其“来源”

看看 维基百科 是怎么做的吧:

你看,“内容有来源”、“来源中立”、“来源多样性” 是维基百科判别条目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。

因此,当我们看到一个“不明觉厉” 消息时,也可以借鉴维基百科,关注来源,这会降低犯错的几率,使自己变得更加客观。

【完】

********************

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原文链接;

若仅是私人分享,转载完通知我即可;

若是较大影响力的公众号或有商业用途,请务必事先【私信】通知我。

对违反者,我将保留追究的权利。谢谢理解!


公众号:PlusZeng
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